当前位置:茶马道 > 八字 > 周易中医世家,周易大师元真先生

周易中医世家,周易大师元真先生

  • adminadmin
  • 八字
  • 4

内容导航:
  • 喜欢中医,如何自学?
  • 宋定国的个人简介
  • 了解一下吴氏老医
  • 求《周易》的简介,和地位.
  • 怎样将易经与中医结合起来
  • 易经与养生
  • Q1:喜欢中医,如何自学?

    我家是中医世家,从小在父亲教导下学中医基础。记得父亲最先要我习的是背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学,阴阳五行,再后来被安排到中药饮片厂学药将近一年,再后来给父亲抄方,抓药.开始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高愈明灵兰真传,聂伯策四时病案,聂伯策妇科辑要,再后来就边学习边看病了。学中医感觉首先要博学强记,多学医案,博采众长,有悟性很重要,天份很决定你走多高,毅力决定你走多远,但要知道,无论学成能不能行医并不是最重要,重要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它会让你和家人受益终生。

    中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我国几千年的人类 社会 发展史上,对人们的身体 健康 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就是在今年取得抗疫重大胜利的过程中,中医也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你喜欢中医,想自学成才,也是方便多多。

    首先,学好理论,打好基础。参加中医药大学的自学考试,系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其次,利用网络,释疑解惑。现在可爱的网络上什么东西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答?多看,多听,多用,厚积薄发。

    再次,学习先师经验,敢于自我实践。这点很重要,我身边有位学针灸的,除了四处拜师学习之外,经常在自己身上试针,有时候多达二三百针,这需要多大的献身精神。现在人家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病配不同针,效果非常显著。

    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喜欢中医的人越来越多,希望我们的国粹中医更加发扬壮大,希望中医给广大人民的身体 健康 带来更多的好处和方便。

    自学只能解决初学入门,打好一定的基础,真正要做一个好中医,除了自学,最好找名中医,口传心授,有条件多去民间寻访一些偏方,博采众家。此外蒙药,苗药也有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

    学习中医,最忌半瓶醋,学点皮毛,就自以为是,既害了病人,又坏了中医的名声,所以,要学好学精,这是人命关天的行业。当然,学习一些中医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自学也就够了。

    我也是自学的中医,已经七年,不是高手,但能治个头痛感冒,顶巧治个不孕不育什么的。我学中医从理,法,方,药入手。先学理,明白中医是干什么的,基础是什么,从阴阳,五行,四季,天地人入手。次学治法。次学方。推荐河南中医大学王付老师教的方剂学。后学药。成都中医大学张庭模老师药剂学。要看内经,伤寒,金匮等传统明著。不能急,每天看一点。日久能成,要临床,从亲朋好友治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借网友的推荐,与你一起分享。

    入门课程有《中医医史学》(了解中医 历史 ), 《中医各家学说》,《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然后,必须掌握的是《医古文》,《内经选读》,《伤寒学》,《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药的方面要掌握:《中药学》《方剂学》这是基本够一个普通中医的水平了。如果还有精力,可以继续学习的是《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急诊学》如果仍然有精力:《正常人体解剖学》,《针灸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科》,《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

    我再补充一些:《周易》、《皇帝内经》、《医学传心录》《本草纲目》等。

    喜欢可以,想自学这个真要好好思量,毕竟这是个系统而专业严谨的医学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中医就有学好中医的潜力。但仅仅是喜欢还不够,还需要遵循学中医的规律:读经典、跟明师、做临床。先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再看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有了这些基础,我们才能进一步自学或跟明师,最好在尝试做临床。这样才能够学好中医成为一代大家!

    走进爱中医群,这是一个免费学习古中医的平台,有专家教授定时授课,有问题群里咨询,现场解答,零基础开始,保健 养生 从我做起,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家人,人先天皆有不足,唯有后天多爱自己,让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懂得 健康 养生 的,我们的家庭才是幸福安康的。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因为我的母亲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这么多年都在用中药调理,所以对中医产生啦性趣,也对中药多少有点了解。

    感觉个人学习中医还是要找个老师的和多看书的。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等。有时书上内容有许多是看不懂的,我相信这一点是许多自学中医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就要靠网络查找或者请教中医的业内朋友,而且学习中医必须要结合分析病例,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更深刻地理解所读的经典。

    自学基本上学不了,没人引导很多东西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深意,我建议看课程,超星就有很多视频,都是免费的

    周易中医世家,周易大师元真先生,第1张

    Q2:宋定国的个人简介

    宋定国:号紫竹公,笔名主要宋文安、宋定、云松、旻阳子等。中国青年学院教授,著名哲学家、养生家、作家、文化学者。1942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市一个中医世家;1967和1982年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和中国政法大学(硕研);1982年到中央团校工作,1985年中国青年学院成立,积极参与学院的筹建和学科建设,先后任专业基础理论部副主任,科研处处长等;1987年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被评为教授。曾兼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办哲学组成员,全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筹)秘书长等。
    在读研期间,他一改上大学时被动应试的学习方法,创造了“三边”即边读书、边思考、边著述,亦即他称之为“便耕耘、边播种、便收获”的方法,颇得裨益。他的硕士论文《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之缩写稿,在毕业前即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毕业后全稿即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酷爱哲学、历史和文学,形象地称“历史是我的‘脚’,文学是我的‘手’,而哲学则是我的‘脑’。我就是在哲学‘头脑’的指导下,‘手’‘脚’并用,泛舟于学海,勤猎于书林的”;平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认为“教学是科研的‘土壤’,科研是教学的‘给养’”,力主结合教学从事科研,及时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去;注重“学以致用”、教书育人、智力开发和非智力教育相结合、做学问与做人相结合,着力引导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应用能力,倡导学生在改善、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实际能力上多下工夫。在兼任全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筹)秘书长期间,参与主持召开多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推动了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和组织建设;曾多次参加国际《周易》研讨会,同海内外学者切磋易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问题等。
    长期从事哲学、领导科学、易学、养生学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教学、研究和著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1987年出版的《人生价值=!?!》荣获北京市高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1992年出版的《周易人生哲理博览》,将《周易》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按照生存、立志、修养等分为16篇加以阐释。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在为其作的序中写道:“宋定国同志运用新观点研究《周易》,撷取《周易》经传中的有关人生哲理的思想观点,加以会综诠释,编著成书。这是一项新的探索,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来说,肯定都是大有裨益的。”1994年出版的《周易与养生》一书,荣获第一届国际人体科学大会优秀著作奖,被《读者导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以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加以报道、介绍,他也就此到京内外的多家老年人大学等处作专题演讲。
    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是他长期养成的习惯。因此,除了在理论园地辛勤耕耘外,他还在文学园地辛勤创作。而纪实、言情、醒世、启悟,则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点。他的纪实抒情散文《娘啊,娘》,以其亦泣亦诉的真情实感打动万千读者,被多家媒体转载;其《祭母文》则更是被相关评论家与毛泽东、闻一多和张友茂的《祭母文》一起点评,并见之于多家媒体。其长篇小说《悬壶梦》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养生小说。而他以诗词的形式所记载的特殊日记《诗记》,则是他心路和历程的真实记录,其中不少诗词被多家媒体转载。
    现主要从事中国学术文化的研究、教学、著述和文学创作。

    Q3:了解一下吴氏老医

    吴氏医宗起自晚清医学家吴瑭,吴瑭的儿子没有从医,吴瑭的孙子略通医术,吴瑭的医术传给了曾孙(吴念祖之子)吴乔生,吴乔生继承祖业成为吴氏中医世家第二代名医,第三代吴延栩,第四代吴俊义,第五代吴庸,第六代吴有民,第七代吴月成。《吴氏医方》是吴氏中医世家的祖传医籍。
    渊源
    编辑
    第一代
    吴氏中医世家第一代:医圣吴瑭,字配珩,号鞠通。吴氏鞠通是江苏淮阴人氏,生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卒于道光16年(公元1836年)。是晚清著名中医学家,当时与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齐名,吴瑭为中医学的温病四大家之首,著《温病条辨》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齐名,故后世称之为医圣。吴瑭所著《温病条辨》是现在中医必读之书,历庙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都有《温病条辨》的内容作为试题。所创药方有很多,其中银翘散被制成中成药“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片”、“强力银翘片”等药,桑菊饮已被制成“桑菊饮”、“桑菊感冒片”等,现在的很多中成药都是出自于吴瑭(鞠通)的经典,为吴瑭所创。所以有的中医学术把《温病条辨》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本草纲目》属于药物研究的药学著作,不在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列)。
    吴氏医宗后裔称:医祖吴瑭曾治愈皇太后“肠覃”(即现在所称的直肠癌、结肠癌等肠癌病症),得御赐黄马褂一件。七十四岁告老回乡,皇上赐白银二万两。
    第二代
    吴氏中医世家第二代吴乔生,从家谱来说,吴瑭是第一代,子吴廷莲,孙吴念祖,曾孙吴乔生,吴乔生是第四代,但吴廷莲、吴念祖均只是略通医术、以经商为业,吴瑭之曾生吴乔生毕生研究医学,著有祖传秘籍《吴氏医方》,故称之为吴氏中医世家第二代。吴乔生出生于公元1838年,卒于1923年。医宗第二代吴乔生天资聪颖,酷爱医学,熟读祖上医书,尤精于《内经》、《周易》,与人,十有九准。善用偏方验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富者求医,开个药方收 白银十两,穷者求医,分文不取,人称“吴大瞎子”。集七十年行医经验,著秘籍《吴氏医方》传于后代。
    第三代
    吴氏中医世家第三代吴延栩,吴乔生之子,生于1886年,卒于1947年。随父行医,孜孜不倦,与父亲共同完成家传秘籍《吴氏医方》。由于当时“西洋派”大肆鼓吹“中医无用论”、“中医伪科学论”、“中医论”,先生以实际行动对《废医论》进行无言地批驳,1925年,孙中山大总统的肝癌在协和医院住院治疗效果不佳,在西医师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找到先生,先生以莪术花粉、吴氏九苓散为孙中山大总统消除肝癌腹水。
    第四代
    第四代吴氏中医世家吴俊义,吴乔生之孙,吴延栩之子,生于1908年。与祖父吴乔生同一天生日,刚好比祖父小七十岁,天资聪慧,被祖父视为掌上明珠。继承祖业,十四岁随家迁住广西桂林,二十二岁在桂林独秀峰脚下开“问心堂”,1930年改名为“九仙堂”,由于医术高、医德好,且全部采用道地药材,药店信誉很高,民间流传“买药到九仙堂,诊病找吴俊义”。先生的医术不但深受普通老百姓青莱,李宗仁、白崇禧、蒋介石等高级官员都来请他治过病。后因战事带家小迁往湘西,隐名埋姓,潜心研究医学,并以养蜂自娱,修改、校正家传秘籍《吴氏医方》。
    第五代
    吴氏中医世家第五代吴庸,吴俊义之子,出生于1932年,在湖南长大。解放后因祖辈给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治过病被划为“地主阶级”、“反革命”,等经常挨批斗,后因用按《吴氏医方》用百部花粉、喘鸣散治好革委会主任哮喘病而当上赤脚医生,潜心研究养蜂和中医生物治疗,改革开放后自开诊所,利用蜜蜂、草药、偏方、验方、生物针灸等结合《吴氏医方》治疗疑难杂病,疗效卓著,尤其是治疗中风偏瘫、癌症、哮喘、骨髓炎、尿毒症等有较深的研究。吴氏老爷子吴庸已治疗中晚期癌症数万人,其中已治愈肝癌380多人,肺癌800多人,是现今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六代
    吴氏中医世家第五代吴有明,吴庸之子,吴俊义之孙,出生于1966年,自幼聪颖好学,不但继承了前人的中医精髓,同时对现代医学亦有较深研究,诊病以“简、便、廉、验、奇”著称。“简”,先生认为用药如用兵,主张“兵不在多,贵在于精;药不在多而繁,重在于准而有效”;“便”,先生认为治病是为病人服务,医者要尽量给病人提供方便,用药时能就地取材的尽量就地取材;“廉”,先生认为药不分贵贱,贵药并不一定就是好药,只要用得得当,有时便宜药也能治大病,治病时要从实际出发,开方时要从病人家庭情况出发;“验”,主要是讲究一个经验,的药品总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丝瓜叶退烧,无毒性,无副作用,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等;“奇”,用蜜蜂治癌症、以蚂蟥治脑血栓、以蝎子止痛,以三子方治咳喘、以蚂蚁治肿瘤、以丹参花粉治尿毒症等等,先生治病,以奇著称。
    吴有民现在广西桂林开设一名为吴氏医宗的私营诊所,主要治疗肝癌、肺癌、胃癌、肠癌、食道癌、乳腺癌、胰腺癌、癌、胆管癌、骨癌、脑癌等各种癌症以及慢性肾炎、肾病、尿毒症等疑难杂症,全国各地求医者期甚多。
    很高兴问你回答请采纳谢谢

    Q4:求《周易》的简介,和地位.

    《周易》简介(2007-06-30 11:26:06) 《周易》简介王洪吉
    《周易》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在《左传》中就已有《周易》的记载. 如《左传"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巫之.”,这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周易》的起源众说不一,一说,夏、商、周曾三代易名,分别叫《连山》、《归藏》和《周易》. 关于“易”的含义也有多种解释,根据东汉郑玄的解释,“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和“不易”.
    西汉时期,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周易》的作者,根据传说和后人的注释,尚不能确切地认定.《周易》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就是伏羲,所以一般认为伏羲是八卦的作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崇侯虎潜西伯于殷纣,纣乃囚西伯于酉里文王因囚酉里,盖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西伯就是周文王,所以周文王是六十四卦的作者.
    经过历代演变,现今我们所见到的《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易经》主要是八卦和由八卦复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有卦辞、爻辞为之说明,作用.《易传》是解释卦辞、爻辞的,共有十篇称为十翼. 翼有辅助的意思,意即辅助解释《易经》. 十翼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所以十翼中的部分内容的作者是孔子。
    《周易》阴阳八卦学说中的象和数是指一些图形和数字,如:太极图、八卦图、六十四卦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一阴一阳之谓道、两仪、三才、四象、四时、四基、五行、六爻、六冲、、六神、七音、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律吕、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六十甲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奇数、偶数,等等。
    一提起《周易》,人们往往就与、算卦等封建活动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 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 比如《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言者尚其象,以卜巫者尚其占.”可见《周易》的作者也不认为她是纯粹卜巫、算卦的著作.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在战国末期的百家争鸣中,荀子集诸子之大成,开儒家之新风,创独家之荀学。荀子曾说“善为易者不占”. 意思是真正擅长《周易》的人是不通过、算卦来决断的,不占而知. 荀子是既肯定《周易》,但又不主张、算卦的。
    《周易》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她既含有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美学、逻辑、法律、军事等社会科学的内容,也含有天文、历法、数学、音律、医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内容.
    《周易》的著作也十分丰富,几乎各朝各代都有,流传至今的各种传本就约有三千余种. 另外,南韩的国旗就是《周易》中的太极图和八卦图,日本也有许多《周易》爱好者,《周易》的著作也非常多.
    梁启超先生留给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就来源于《周易》.《周易》在《大象》中关于乾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关于坤卦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卦辞.
    就象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学习其它各种自然科学的基础一样,在中国古代,《周易》也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术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国粹。中医的辨证施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望闻问切,针灸骨科,麻醉手术,经络学说,等等,都是有科学道理和根据的,是经过我们的祖先千百次用身体试验、临床试验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得来的药性药理、诊断经验。她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和中药的理论基础就是《周易》。《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该书是以《周易》中的阴阳观念为其哲学基础,广泛地运用了阴阳五行的学说。《神农本草经》成书的年代和黄帝内经差不多,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周易》的思想也在这部著作中可以见到。《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阴阳配合”,“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汉代名医张景岳曾说:“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
    在音乐方面,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音乐家朱载堉(1536-1610)于1584年首先在世界上用数学方法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为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巴赫(1685-1750)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他写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用创作实践证明这个律制的合理性,给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十二平均律逐渐地在欧洲和全世界范围内到了普及,取代了非平均律.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姆霍茨(Helmholtz )在其《论音感》巨著中写道:“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反对声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朱载堉是“中国的达"芬奇”。朱载堉也认为:“夫河图、洛书者,律历之本源,数学之鼻祖也”.
    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科学的代表作。曾侯乙编钟的铭文好比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部《古代乐理》。曾侯乙编钟的十二律名被分成两类,一类带有浊字,而另一类没有浊字。有浊字的律名都是阴律,没有浊的都是阳律。曾侯乙编钟都是一钟双音的,曾侯乙编钟上层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钮钟,各个钟所发的音都是小三度关系的,是一个阳律一个阴律。因此,《周易》阴阳学说是有物质基础的。
    从中国数学史上来看,受《周易》影响不是个别的,也不是某朝某代所特有的现象. 例如,三世纪大数学家刘徽,在他所写的《九章算术》注释的序言中就有这样的话:“古者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于是建历纪协律吕,用稽到原,然后两仪四象精徽之器气,可得而效焉.”又比如,十三世纪大数学家秦九韶,在他所写的《数书九章》中把“蓍卦发徽”列于《数书九章》八十一问之首,并在书序言中称:“圣有‘大衍’微寓于《易》.其余取策,群数皆捐.衍而究之,探隐之原.”可见他将《周易》所载蓍卜巫之法视为天算中求一术之远源,置于异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了诸子百家和圣贤。如,孔子、老子、鬼谷子、管子、孟子、荀子、孙子、庄子、墨子,等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大都包含着阴阳学说。
    孔子,晚年才开始读《周易》,爱不释手,以至于把编竹简的绳子磨断了三次,留下“韦编三绝”的美谈. 《彖传》、《象传》、《文言传》、《说卦传》等是孔子所作。
    老子是道学宗师,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在他的《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大谋略家苏秦、张仪、孙膑的老师。在其著作《鬼谷子》中说:“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里,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管子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军事家、思想家、数学家和音乐家。管子在《管子》中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损益也。然则可以正政者地也。” 关于五行,管子有一篇专门的论述《管子"五行篇》。

    Q5:怎样将易经与中医结合起来

    易、医同源,二者都讲求阴阳、五行的平衡。
    《易经》64卦皆源于数,那么从数中能否发现人体的健康信息呢?
    推荐阅读张开新《数知道答案》!你会发现,《易经》64卦包含了大量的身体信息。

    Q6: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