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干、地支乃为日、月、星之电波,与地球自身电波水、火、风对人身体产生之作用而名。任、督脉在人身体前後交互环绕而行,如同原子之有电子环绕,地球之有月亮环绕旋转。大脑、小脑之神经互相配合循环,则全身血脉及神经都不断的活动。故练气功、禅坐的人将任、督脉练畅通,即可使天、地电波加强输入,调息养生而不易生病。以现代的仪器扫描,可侦察得知,健康人的任脉︵十天干的会合点︶、督脉︵十二地支的会合点︶,清明如露珠之润滑,尤以练气修身上乘者更甚,而生病的人任脉、督脉之点如水之结冰,其病危者凝结如冰更甚。
人自出生後,即受後天的呼吸、情绪、饮食与气候、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影响,身体作生理的各种调节适应,以天干、地支之电流,对全身构成十二经络、十五别络、奇经八脉气归五脏六腑的经络循环︵易经商名归藏因之而名︶,而十二经络六阴六阳随著出生後的每个时辰、日、月、节气、四季、年、十年、六十年的周期规律,作其经脉电流︵气︶或犟弱、或盛衰、为一阶段性高低电位调整的变化,连绵如山的电流循环︵易经夏名﹁连山﹂因之而名︶,是为人出生後五脏六腑十二经络、阴阳循环运行,即是易经重卦现象︵如图三︶。
人体六阴六阳十二经络电位盛衰、犟弱、高低电位从出生後之每个时辰、每日、每月、廿四节气、四季及每年、每十年、每六十年随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阴阳经络循环重卦现象,此为中医生理学之主题。 例如从出生至十岁为手足少阳︵三焦、胆︶经气所行,十一岁至廿岁为手足阳明︵大肠、胃︶之经气所行,廿一岁至卅岁为手足太阳︵小肠、膀胱︶之经气所行,三阳经气至卅岁而尽,身体的生长发育至此而尽。及至卅一岁至四十岁为手足少阴︵心、肾︶经气所行,四十一岁至五十岁为手足太阴︵肺、脾︶经气所行,五十一岁至六十岁为手足厥阴︵心包、肝︶经气所行,三阴经气至六十岁而止。从出生至六十岁,三阳经气所行时是身体脏腑经络生长发育的阶段。三阴经气所行时是脏腑经络生长发育至极点而呈衰萎虚弱的经
路历程。如此从出生至六十岁,从生长发育至衰老,为身体生化过程循环一甲子完毕,与天地星辰运行六十年起一变化,经络运\行再从头始循环相同,经络的循环变化称为﹁易经﹂,经络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称为﹁周易﹂。常言:老人之个性,与小孩的个性相似,实因六十岁後为经络重新循环之故。 中国医学之生理学,从怀孕至出生时的先天生理变化为八卦之体--即先天八卦。与自出生之时刻起至六十岁之生理变化,随年龄的变化,受天上日、月、星辰、地球本身水、火、风之电波为天干、地支及人为环境、饮食、情绪、心理::等因素,是以十二经络,阴阳相汤而为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为动变之基础理论,是为八卦之用-即後天八卦。
例如地球有约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水份,人身的水份亦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比例,地球的海水受月亮朔望的影响而有潮汐的变化,人的身体水份亦当受月亮朔望的变化影响,地球的磁场,是因地球含铁的作用而发生,人的血液含有铁质,故人身体亦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影响,是以人体时时、处处都在受天地﹁气﹂之影响而有所变化。
由上而知,人为一小天地,内经涵蕴天文、历法、气象与医学的关系。故内经所言,受病之源,养生之道,今日科学虽发达,人体构造,疾病的医疗,仍离不开五行生克,十二经络阴阳消长的﹁易﹂变。故欲解决医疗困惑之根本大道,唯有使大家对中国医学重新认识一途,要知人生非三、五天、三年、五年,而是一辈子几十年的生理变化。中医治病当知六十年,今日某经络,某器官受手术伤害,在一段时日,或十年、廿年後该经络气血旺衰,对人体所生之危害,实难以言喻。
今日西医动辄手术,而不明白中国医学,人体十二经络、五脏六腑之气血,随年龄、岁月之旺衰,而生阴阳消长五行生克之理,致手术、用药不当而造成的六经传变︵即所谓疾病的合并症,药物的副作用,实为贻误病患的错误学说︶针灸一支小小的毫针,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变化,手术即造成人体的终身危害,更何况器官移植呢?
例如今日妇女的剖腹生产、输卵管的结扎、子宫瘤癌、打胎、甲状腺等任何手术,病患因不明白动手术对经络循环的伤害,直到四十岁时,经络气行至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时,始致成身体日後健康的危害,心脏无力、腰痠背痛等各种症状,尤其手术时,麻醉药剂对腰椎命门穴的麻醉特效,造成妇女脑力的急剧退化,乃中医生理以肾为生命之源,腰为肾之腑,肾主骨,骨主髓,脑为髓海,伤害腰即伤害肾,伤害肾即伤害脑为对全身生命之源的伤害,实令妇女健康陷入无语问苍天的悲剧。妇女骨质疏松症,老人痴呆症即因肾脏衰弱所造成。 内经阐述阴阳之秘,受病之源,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圣人之教下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衰也。
﹂
由上内经可知,疾病的避免,健康的获得,寿命的延长,重在养生,预防重於治疗︵此预防不是预防针︶,更不在价值几千几百万的科学仪器与医生医术的高明与否,故中医学理的发扬实刻不容缓。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重卦源引吾师、刘公培中﹁三才合一﹂秘诀。
熊十力,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名十力,号子真。1885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其父是一位乡村塾师。因家境困迫,十力少年时曾为邻人牧牛,间或随父到乡塾听讲。13岁时,父母相继辞世,其长兄将他送到父亲生前好友何圣木先生执教的乡村学校读书,但终因难耐馆束而在半年之后离开,此后全靠勤奋自学。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辛亥革命时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腐朽,民族危机深重,常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语置诸座右而自警。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他深迷于“格致启蒙”之类著作,而视六经诸子为士直。且深受明清之际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大哲之著作以及清末严几道、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之论著的影响,而“慨然有革命之志”,决心为反清而奔走呼号。
1902年,熊氏为策动军队而投湖北新军第三十一标当兵,白天操练,夜间读书,并向报馆投稿,倡导革新现实,救亡图存。此间,他逐渐认识了宋教仁、吕大森、刘静庵、张难先等革命志士,并在1904年共同创建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秘密宣讲革命思想,倡导反帝反清,救国救民。1906年,熊十力加入日知会,并组织黄冈军学界讲习社,联络各方志士,为发动起义作准备,后因事泄而遭清廷通缉,他只好潜归乡里教书。1911年,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并任湖北督军府参谋。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又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但由于军阀政客的排挤,孙中山后来被迫离开军,护法运动亦宣告失败,这给熊十力以很大打击。他目睹“党人竟权争利,革命终无善果”,内心非常痛苦,常常“独自登高,苍茫望天,泪盈盈雨下”。他根据自己的所历所见,总结出:祸乱之起因皆在于军阀官僚之贪淫侈糜。卑屈苟且,以及国民之昏然无知。于是,他下决心走出,“专力于学术,导人群之正见”。他认为救国之根本似乎并不在于革命,而在于学术兴盛,“于是始悟我生来一大事,实有革命之外者,痛海以往随俗浮沉无真志,誓绝世缘,而为求己之学”(《十力语要》)。从此以后,熊十力遂决然脱离政界,专心于“求己之学”,以增进国民的道德为己任。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
1920年,熊十力进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大师研习佛学。其间首尾三年,潜心苦修,独具慧心,颇有创获,而生活却艰苦异常,唯一的一条中装长裤,常是洗了之后要等干了才能穿的。1992年,受梁漱溟等人的揄扬与举荐,熊十力被蔡元培聘为北大主讲佛家法相唯识的特约讲师。一到北大,他即打破“师生蚁聚一堂”之学院式教学方式,而采取古代师生朝夕相处,自由随和的书院式教学,力主道德与学问并重,生活与学习一致。在主讲《唯识学概论》的过程中,他对唯识论逐渐由怀疑而至展开批判,并开始构造他独出心裁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
1932年,竭熊氏十年之力的煌煌巨作《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出版,这标志着蜚声中外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诞生。但此书一出,即刻遭到佛学界人士尤其是内学院师友之群起攻击。其师欧阳阅后痛言:“灭弃圣言,唯子真为尤”,措辞严厉。欧阳弟子刘衡如更著《破新唯识论》对熊氏其书进行系统破斥,指责他“于唯识学几乎全无知晓”,并指斥其书乃“杂取中土儒道两家之义,又旁采印度外道之谈,悬揣佛法,臆当亦尔”。熊十力自不甘沉默,立即应战,并著成《破(破新唯识论)》一书,对刘氏之斥逐一破解。他为自己辩护说,《新》著“义既远离唯识,旨亦上符般若”,认为自己非但没有离经叛道,反而是对佛学的维护和发展,与欧阳等人相反的是,蔡元培、马一浮等人却对此书推崇备至,评价甚高。蔡元培称熊氏乃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马一浮先生更在序言中将熊十力与王弼、龙树并提,称其学识创见乃超越于道生、玄类、窥基等古代佛学大师之上,真可谓推崇至极!
熊十力在为学之余,喜善交学界朋友,与时贤如黄季刚、马叙伦、梁漱溟、胡适之、张东苏、张申府、钱穆、汤用彤、蒙文通、张君励、冯友兰、金岳霖、朱光潜、贺麟等人,时相过从,切磋学问。尤其是与林宰平、梁漱溟二人曾在一段时间里交往甚密,“无有睽违三日不相晤者。每晤,宰平辄诘难横生,余亦纵横酬对,时或啸声出户外。漱溟则默然寡言,间解纷难,片言扼要。余尝衡论古今述作得失之判,确乎其严,宰平戏谓曰:老熊眼在天上。余亦戏曰:我有法限,一切如量。”
这种诘难攻讦的论学方式,使熊氏受益匪浅,他的许多论点就是在这种辩难中产生和完善的。更有趣的是熊十力与同乡人废名(冯文炳,文学家)的交往,据他回忆说,两人一当相遇,必是口舌相加,每当争论起学术问题来,经常是各不相让,始则面红耳赤,大叫大嚷,继则扭成一团、拳脚相加,最后是不欢而散,然过一二日再聚时,则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如此狂怪而又豁达大度之人,真可谓古之罕有,今亦绝无!
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十力并没有随北大南迁昆明,而是先回原籍黄冈,继则避难四川,任教于马一李主持的乐山复性书院,讲授宋明理学。此时的熊十力,虽身处后方,却痛感外侮日迫,族类益危,常因想起沦陷区同胞之苦辱而禁不住失声痛哭。为此,他撰写了《中国历史讲话》一书,大讲汉、满、蒙、回、藏五族同源,意在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提供理论与历史依据。
1943年,他接到北大校长蒋梦麟聘他为文学院教授的聘书,并被特准可暂时不到校上课。此间,因与马一浮先生学术见解不合而移居梁漱溟在重庆北碚的勉仁书院。值此民族危亡之秋,熊十力将其满腔真情都倾注在中华文化的存亡绝续之上。他认为,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文化。为此,他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儒家学说,并写成《读经示要》等关于儒学的著作。他对胡适等人“全盘西化”的主张多有批判,但又不沉迷于圣贤经典之中,而是对传统儒学作较彻底的反思,并吞吐百家,融铸儒佛,独创一思辨缜密的中国化的哲学,1944年,熊氏《新唯识论》语体文本杀青付梓,由重庆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第一部著作出版。此书是熊氏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它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如果依据文言文本尚可把熊氏看成“新佛家”学者的话,那么,以语体文本为界,则应当视其为“新儒家”学者。此书与稍后出版的《十力语要》、《十力语要初续》等书一起,构成了熊十力新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948年,国共战事日激,国民党节节败退。是年秋天,熊十力移住广州郊外化龙乡黄民庸家。全国解放前夕,熊氏曾彷徨不安,他本意很想回北大或老家湖北,专心治学,但又心存疑虑,曾动念去印度或港台。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并没有忘记他这位时贤大哲。1949年10月在广州解放之后第十天,他的老朋友董必武、郭沫若即联名电邀熊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并同时关照沿途各级,热情接待,妥善安排。次年3月,熊十力抵京,政务院秘书长齐燕铭到车站迎接。追往思昔,想起1937年“七·七”事变后扒煤车逃离北平而路遇暴雨,浑身湿透的凄景,熊十力真是百感交集,思绪翻滚。他由此确信: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祖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从此将一去不复返!
熊十力抵京后,由安排住在什刹海后海大金丝套的一所小四合院,直到1954年离京为止,此处风景宜人,且毗邻多为旧日好友如梁漱溟、林宰平、张申府、贺麟等,而旧时弟子亦时常登门拜谒;同时,党内外许多高级人士如董必武、郭沫若、林伯渠、徐特立、李济深、陈铭枢、艾思奇等新朋旧友也常来探望,这使熊先生心情甚为舒畅。在这难得的安定环境中,不但继续著书立说,先后写就《与友人论张江陵》、《与友人论六经》、《新唯识论》删定本和《原儒》上卷等,而且他还非常关心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多次致函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人,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1954年,因各种原因,熊十力渐感孤独,同时亦难耐北方冬天寒冷干燥的气候,遂于是年底移居上海。熊十力定居上海后,仍笔耕不辍,1956年完成了《原儒》一书的下卷,并将上下卷同时印刷出版。全书共33万余字,重点发掘了儒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并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这一巨著是熊十力作为新儒家学者的又一重要成果,继此书之后,熊十力又以超凡的毅力和速度完成了《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等著作的撰写,前后共8种,凡130万言,真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然而,在狂飚数起的中国当代社会中,和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熊十力亦不可能完全置身世外,埋头书斋。他的著作被当作“反动复古主义”而遭到批评,先前的老友和学生也多数被、批判,其余的也发发自危。在左倾之风愈刮愈紧的日子里,熊十力愈来愈感到孤独和迷茫。他明显地衰老了,目光不再如以前那般炯炯有神,谈吐不再像以前那般潇洒自如,情绪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热烈激昂了,他常独自一人端坐桌边,面前放上一叠白纸,手中握枝秃笔,神情专注,似有万千心事诉诸笔端,却又无从下笔,良久呆坐。唯与古圣先贤如孔子、王阳明、王船山等心仪神交,稍可慰藉。他对“左”的一套极为反感,却又无可奈何。在万般悲苦中,他曾作一联寄友人:“衰年心事如雪窖,姜斋千载是同参。”足可表达其晚年心境之凄谅!
左倾之风愈演愈烈,批斗运动亦步步升级,随之而来的就是那场旷古绝后的人间浩劫。1966年夏,当熊十力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一文时,伤感至极,他痛彻地感到:不但他的书无法再写下去,更悲惨的是,连同他所承继的国学亦将濒于绝灭,国家民族将陷入苦难的深渊。家被抄了,人被批斗,人妖颠倒,是非不分,天昏地暗,万物萧杀。处此艰厄之境,他的精神再也无法承受而渐至错乱。他不断地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硬让家人寄出去,还经常写很多小纸条,甚至在裤子上,袜子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没有人对他口中所念有丝毫的惊异。于是,这位旷世奇哲和千千万万的文化人一样,被残酷地淹没在一个残忍地践踏文化的所谓“文化大革命”的浊流之中。
1968年5月23日,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享年84岁。
-----------------------------------------------------------
相关连接
近代学人,牛气者不在少数,最牛者,当属熊十力。熊十力原名继智,十力是他自己起的号,后来以号行世。十力本是佛家术语,专指佛祖如来的十种智力,熊居然取来加诸自身,其“牛”可见一斑。难怪他到欧阳竟无的支那内学院学佛,一年后就写《新唯识论》,挑玄奘大师的毛病,惹得欧阳大师的弟子们斋饭都吃不香,做《破新唯识论》攻之,熊十力再写《破破新唯识论》应战。估计如果对方再应战的话,熊会一直坚持“破”下去。后来,《新唯识论》出版的时候,署名竟是“黄冈熊十力造”,跟佛经的署名,某某菩萨造一样,据说,有时,熊干脆自称熊十力菩萨,一任佛教徒外加研习佛学的学者们怒目而视。其实,熊十力最早的志向是或者革命,一出道就投身湖北新军,原是个激进的革命党,只因为性急动手早了点,遭到通缉逃出了武昌城,如果忍隐几日,肯定是武昌首义的功臣。熊十力弃政从学,据说是受了陈独秀的刺激,陈独秀一次以清代学风大盛的安徽人身份,大贬湖北的学人,让心高气盛的熊听了毛发倒竖,从此以后一头扎在故纸堆里,声名日盛。
以佛和菩萨自居的熊十力,到北大教书的时候却碰到了对手。对手名叫冯文炳,是个文学家,大家知道的是他的笔名废名,写诗和小说都很有名。废名先生跟熊十力住邻居,忽然对佛学来了兴趣,有事没事,就跟熊十力讨论佛的问题。废名说,我代表佛,你反对我就是反对佛。熊十力说,我就是佛,你才是反对佛!争来争去,到最后没有了声音,原来双方扭打在一起了。争毕打完,明儿俩人还在一起讨论,再争再打。
跟熊十力吵架的学者,当然不止废名一个,他跟马一浮吵,跟蒙文通吵,跟梁漱溟也吵。梁漱溟也是牛人,从来都自信满满的,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进攻,躲在的文化人乘船撤离,天上有飞机轰炸,水上有水雷骚扰,满船的文人学者都惴惴的,夜不安眠,只有梁漱溟鼾声如雷,睡得很香。人家问他:先生不害怕吗?他说:怕什么,我是死不了的,我死了,中国怎么办?俩牛人碰到一起,吵起来当然水平不会低,直到梁漱溟晚年,提起已经过世的老朋友,还是忘不了当年佛学上的争议。
待平辈的学者如此,对待学生更是严厉,他的学生都说,熊先生很少夸人,却爱训人,动不动就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大的学生很是张狂,学校聘教师,学生会要参与意见,如果不答应的话,就要重新考虑,因此没有教授敢在课堂上训学生。学生上课不来,随便挑教授的刺,是家常便饭。可是熊十力不吃这一套,张口便训,急了甚至还上手打。说也怪,狂妄的北大学生还真就不敢将熊轰出去。
最能彰显熊十力牛气的还是他对达官显贵的态度,他从来不管见的人是谁,将军也好,高官也罢,想教训,就教训,一点面子不留。徐复观当年官拜少将,身在蒋介石的侍从室,红的发紫,前来问学,熊十力劈头就是一通臭骂,骂得徐复观记了一辈子,说这他求学路上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那一代的学人,是牛气的一代,是不知道谦虚为何物的一代,牛的背后,是真性情,真的执拗。对学问,对师友,对弟子,莫不如此。他们实际上是永远的孩童,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整个世界,整个的人生。
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简介:
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历史渊源:
三皇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号,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天地初开便有天皇,且与北极同道,其身份极崇高。《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后著作在原始意义上的远古三皇基础上增补了前后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为九皇。
五帝
“帝”原指五方上帝,战国后(有说是两汉)才附以人间历史人物之名替入。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后世增补的“五帝”分别有如下不同古史系统:
《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三皇本纪》:“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盘古王表》:“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引文中天皇兄弟"夹日月以行",天皇与其结盟兄弟和日月五星一起从牵牛星出发,开始了中国文明历史。《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生活在天地开辟之前,而且他们与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春秋左助期》:“紫宫,天皇耀魄宝之所理也。”《帝王世纪》:“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史记·补三皇本纪》:天皇、地皇、人皇。
在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之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广为流传,到秦汉时期各地文化融合后把三皇五帝之说载入史册。“皇”的原义还有“大”和“美”一说,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帝”原指天帝,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后增补轩辕、神农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上古部落首领“五帝”之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庄子·胠箧》列举了古帝十二名及全书中屡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
三皇
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三个杰出部落首领: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燧人氏
燧人氏: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简称燧人,尊称“燧皇”或“遂皇”。据传,名允婼,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日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伏羲氏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神农氏
神农氏,华夏太古三皇之一,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以及人类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五帝
上古时代汉族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颛顼
本名乾荒,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又称黑帝或玄帝,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国语·楚语》说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列子·汤问》说法亦同:“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帝喾
帝喾(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 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尧
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舜
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城。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首领。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中提到虞舜传承“中道”:“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史记·五帝本纪》讲“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问易》考证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 ,来自《易经》的德道渊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称为易学发展史上五圣之一,现今世界舜帝后裔达3亿多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含陈、姚、虞、胡、袁、田、王、陆、夏、车十姓),其中陈胡公的分出姓氏陈姓全球人口达到九千多万人,胡姓全球人口达到两千多万人。
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童子问易》依据清华简《保训》篇关于虞舜“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 ”新证、《尚书》舜帝说“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记载和《汉书·律历志》所说“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以及马王堆帛书易和今传本《易经》丰富的“尚中思想”等众多材料,锁定舜帝是“重卦之人”,提出了包括伏羲、帝舜、文王、周公、孔子的“五圣同揆说”。“三易”都是来源于舜帝称之为“阴阳之物”的学问。
《童子问易》指出,由伏羲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是人类认识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从《连山》、《归藏》皆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看,“五圣”是有统一准则的,这个准则(揆)就是阴阳、三才观念。
“画卦”、“衍(演)卦”基本原理:
八卦画卦依据的是“八索”(男三索、女三索,加上“乾索阴”、“阴索乾”共计八索)原理;衍卦遵循的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原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二进制原理)。因为八经卦为象征天、地、人的三画卦,每爻有两种变化可能(天道为阴阳、地道为刚柔、人道为仁义),三画卦最多变化可能是八种。
六十四卦重卦(画卦)依据的是“八进制原理”(比如帛书易的卦序);衍卦依然是遵循二进制原理(六十四卦皆为六画卦,每爻有2种变化可能,“六者”最多变化可能只有六十四种)。
《童子问易》认为,五圣所处历史阶段不同,在“同揆”阴阳、三才思想的基础上,又各自有“宗”。伏羲宗阴阳、三才观;舜帝“测阴阳”,法先圣,重生、尚中;周室尊德、重礼,讲辩证;孔子“道阴阳”,立“三极”,求和谐,谋长久 。
《童子问易》指出,用二进制原理、八进制原理解易不仅不是牵强附会,而且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正因为它是科学,才会绵延流传至今;也正因为它是科学,才会成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难怪李约瑟惊呼:中国人的祖先发现了自己居住地球的磁场力,阴阳分别起着宇宙力场正极和负极的作用!莱布尼茨在评述中西“礼仪之争”时动情地说:在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有一个极其令人赞佩的道德,再加上有一个哲学学说,或者有一个自然神论,因其古老而受到尊敬。······是自从约三千年以来建立的,并且富有权威,远在希腊人哲学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这些后来者,刚刚脱离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老的学说,理由只是因为这种学说似乎首先和我们普通的经院哲学概念不相符合,这真是狂妄之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988年1月24日在巴黎宣布: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过头来到二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诺奖获得者查理森·威尔海姆说:《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科学家创造出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爻本义:天下变化易交演绎的模拟,组成八卦中每一卦的长短横道;爻是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
爻表示的是阴阳交织的整体作用,对地球来说就是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对地球的交织作用,有“作用相交织”的含义。爻之一字,于《易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数量上来说《易经》64卦,384爻,爻的数量远大于卦的数量,易理之广大精微,除以卦象承载以外,更以爻象承载,圣人立卦之意,先以卦象示,再以爻象示。
组词介绍
爻画:读音为yáo huà,汉语词语,意思是指《易》卦。
重爻:读音zhòng yáo,汉语词语,意思为重卦。
财爻:拼音是cái yáo,释义是指财运。财物。六爻卦中妻财所在的爻,简称财爻。
卦爻:卦爻是《易经》的基本因素,分阳爻、阴爻。根据天、人、地三才的道理,把三爻重叠起来,构成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兑、艮。八卦重叠起来,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构成六十四卦。
爻分:读音yáo fēn,汉语词语,意思为交错分开。
爻彖:拼音是yáo tuàn,意思是借指八卦。
爻闾:读音为yáo lǘ,汉语词语,意思是周时,诸侯朝会歇息的帐幕。
这是一个重卦,上乾下兑,卦名叫履。至于你说0代表本爻,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我猜你的意思是说动爻吧。如果是动爻的话,初爻与三爻动,变出的就是上乾下巽,卦名叫姤。你能明白吗
重卦是一个整体来的 ,当然以卦象来解的话,也要知道你想问什么事,然后再取什么象的,取象就是以经卦(也就是三画卦)来取的。假如问人事,履卦上乾为圆,下兑为缺为折,因为内卦为贞为我,外卦为悔为彼。内卦缺折,说明我有所失。有变卦时也要结合变卦一起看,如变卦为姤,兑变巽,巽为陨落,兑缺折而再变陨落,象人由病变死,所以凶象。我这是举个例子而言,具体还要根据所问的事情而断。
免费分享十二生肖和星座知识,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chamadao.com/yy/4hs1248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