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茶马道 > 姻缘 > 第六十三签令公撞死李陵碑,第六十三签中吉

第六十三签令公撞死李陵碑,第六十三签中吉

  • adminadmin
  • 姻缘
  • 9

内容导航:
  • 杨门女将
  • 杨令公撞李陵碑是什么用意
  • 杨家将是怎么样的
  • “李陵碑撞死我夫君”是哪段里的唱词
  • 灵签前三三后三三是啥意思
  • 在抽签中前三三与后三三什么意思
  • Q1:杨门女将

    杨继业(杨令公)娶妻佘赛花(佘太君),生七子二女:大郎杨渊平(延平)(妻张金定)、二郎杨延定(妻云翠英)、三郎杨延安(妻罗素梅)、四郎杨延辉(妻潘雨嫣)、五郎杨延德(妻花谢玉)、六郎杨延昭(妻柴美容)、七郎杨延嗣(妻杜金娥),还有义子八郎杨延顺(妻姜美屏),号称“七郎八虎”;二女是八姐和九妹。金沙滩一战,为保宋帝,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四郎被俘,化名木昜,被招为辽驸马,才有后来的四郎探母;有些评话版本中,四郎流落北边,后也被招为驸马。五郎杀出重围,去五台山出家为僧。今有京剧名段《金沙滩》及《四郎探母》。
    因潘仁美设计陷害,杨令公兵困两狼山。七郎突围求救,被潘仁美乱箭射死。救兵不至,老令公撞死在李陵碑。京剧有名段《李陵碑》。
    杨六郎延昭娶妻柴郡主(柴美容),生子杨宗保,麾下有孟良、焦赞。演义与正史最显著的差异,是在杨延昭、杨文广父子之间,插入杨宗保、穆桂英一段,这样杨延昭和杨文广就成了祖孙关系。为破天门阵,孟良上五台山请来五郎,五和尚说要降龙木作斧柄。杨宗保去穆柯寨寻降龙木,邂逅穆桂英,经若干曲折,二人终成眷属。于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五郎阵斩萧天佐。
    杨宗保和穆桂英有女杨金花、子杨文广。但杨六郎死后,杨家已然男丁凋零;然而西夏犯边,这才有十二寡妇征西。杨门女将也很厉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烧火丫头杨排风,使一根烧火棍,尤胜须眉,深得佘太君喜爱。
    1杨延平2杨延定3杨延光4杨延辉5杨延德6杨延昭7杨延嗣8杨延琪9杨延瑛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697243.html?si=6

    第六十三签令公撞死李陵碑,第六十三签中吉,第1张

    Q2:杨令公撞李陵碑是什么用意

    提问的兄弟说的是《杨家将》里面杨业战死沙场的情节,但正史里的杨业是绝食而死的。《杨家将》作为演义小说,这样安排杨业的死主要是借李陵这个人来忖托杨业的爱国与忠心。

    Q3:杨家将是怎么样的

    杨家将故事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杨家府演义/杨家将演义);一为《南北宋志传》。历代相关之戏曲曲目及小说评书版本相当多。每个版本都不等的歧异。 杨家将系列故事一般从呼延赞的身世切入。呼延家与杨家有若干的联系,所以另有评书《呼家将》。整个故事始终伴随着朝廷的忠奸斗争,支持、保护杨家的重臣先后有八贤王、寇准、包拯等人,而压制、迫害杨家的先后有潘仁美、王钦若、庞籍等。
    杨家在杨家将演义并没有所谓著名绝技,只有记载杨业的大刀绝技出色,杨延昭的长枪使得不一般,后来评书经过修改后,杨家的绝技是“杨家枪法”。
    杨继业(杨令公)娶妻佘赛花(佘太君、杨令婆),生七子二女:大郎杨延平(妻张金定)、二郎杨延定(妻云翠英)、三郎杨延安(妻罗素梅)、四郎杨延辉(妻罗氏女/耶律琼娥)、五郎杨延德(妻马赛英)(后来于五台山出家)、六郎杨延昭(妻柴美容)、七郎杨延嗣(妻杜金娥),还有义子八郎杨延顺(杨家将演义没有这个角色,近代评书才添加的角色,原名王英,杨继业之亡友王子明之生子)(妻姜翠屏/耶律瑶娥),杨家将演义统称为杨家将,而角色称为杨家七子,近代评书改称为“七郎八虎”;二女是八姐杨延琪和九妹杨延瑛。金沙滩一战,有七子去,六子回的歇后语。杨业不甘被俘而撞死李陵碑自尽,大郎、二郎、三郎为保宋主而战死。四郎被俘,化名木昜,被招为契丹驸马,才有后来的四郎探母。五郎寡不敌众剃发为僧逃过追兵,悟道后去五台山出家为僧。六郎单独杀出重围返还朝廷告状,七郎找潘仁美救援,反被潘仁美捆绑射杀。有些评话版本中,八郎流落北边,后也被招为驸马。今有京剧名段《金沙滩》、《四郎探母》和《五郎救弟》等。
    因潘仁美设计陷害,杨令公兵困两狼山。七郎突围求救,被潘仁美乱箭射死。救兵不至,老令公撞死在李陵碑。京剧有名段《李陵碑》。
    杨六郎延昭娶妻柴郡主(柴美容),生子杨宗保,麾下有孟良、焦赞。演义与正史最显著的差异,是在杨延昭、杨文广父子之间,插入杨宗保、穆桂英一段,这样杨延昭和杨文广就成了爷孙关系。为破天门阵,孟良上五台山请来五郎,五和尚说要降龙木作斧柄。杨宗保去穆柯寨寻降龙木,邂逅穆桂英,经若干曲折,二人终成眷属。于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五郎阵斩萧天佐。
    杨宗保和穆桂英有女杨金花(有些版本作杨宣娘)、子杨文广。但杨六郎死后,杨家已然男丁凋零;然而西夏犯边,这才有十二寡妇征西。杨门女将也很厉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烧火丫头杨排风,使一根烧火棍,尤胜须眉,深得佘太君喜爱。

    Q4:“李陵碑撞死我夫君”是哪段里的唱词

    京剧-《杨门女将》,佘太君唱
    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王大人且慎言,莫乱猜我忠良之心。
    自杨家火塘寨把大宋归顺,为社稷称得起忠烈一门。
    恨辽邦打战表兴兵犯境,杨家将请长缨慷慨出征。
    众儿郎齐奋勇冲锋陷阵,老令公提金刀勇冠三军。
    父子们忠心赤胆为国效命,金沙滩拼死战鬼泣神惊。
    众儿郎壮志未酬疆场饮恨,洒碧血染黄沙浩气长存。
    两狼山被辽军层层围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
    哪一阵不伤我杨家将,哪一阵不死我父子兵。
    可怜我三代杨门伤亡尽,只留宗保一条根。
    到如今宗保三关又丧命,才落得——
    老老少少,冷冷清清、孤寡一门,历尽沧桑,
    我也未曾灰心。
    杨家报仇我报不尽,哪一阵不为江山不为黎民。

    Q5:灵签前三三后三三是啥意思

    曩时贩北又图南,(走南闯北寓意有经验增加之意,也有取向太多之意)
    斛力虽衰尚一堪.(虽然自己的力量不够用,但还是有力量在手中的,寓意要自信)
    欲识生前君大数,(若问前程)
    前三三与後三三(寓意一:三三重叠,如果开始频繁换公司终究还是开头再开头,而任何一个公司开头都不好过,但是还是能学到经验,双重意思,寓意凡是顺其自然;
    寓意2:前三三:
    见三:(一)依文字理解而立见;(学问知识看了总会悟出什么的)
    (二)初见空寂灵知之显见 ;(见闻多了,是不是自己知道的就更多了?)
    (三)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凡是没有体验,总是很难知道其中的奥妙)
    行三:(一)依信行;(诚心,信义,佛学里寓意不打妄语,欺骗)
    (二)依法行;(一切正法,正确的法,佛法,法律,等等等等)
    (三)依性行(性情,凡是都是按性情决定的,虽然性情可以通过修行来改善提升,但在别人眼里,我们的性情才是明镜)
    位三:(一)识心分别位;(认识自己的心灵,认识自己的过错,并改正它,一言一行一个念头都是修行)
    (二)住心无念位 ;(心无杂念,无善无恶,自然而自在,能做到这个才是修行)
    (三)虚明朗照位;(自己修为提高了,就能遇到知音,知音照位)
    后三三:
    三通:(一)慧通;(寓意学什么做什么都需要智慧)
    (二)法通;(寓意懂法,懂理,懂慧)
    (三)性通 (寓意性情是可以驾驭好的他,只好自己珍惜每一分修行)
    三用:(一)破转之用 ;(二)化机之用;(三)妙显之用
    三德:(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佛德,法德,道德,善德)
    这是佛学对修行的一种解释,一个有前程的人,需要一个良好的修为才能得到好的果实,
    个人意见,学无止境,仅供参考,阿弥陀佛.

    Q6:在抽签中前三三与后三三什么意思

    前三三:
    见三:(一)依文字理解而立见
    (二)初见空寂灵知之显见 (三)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
    行三:(一)依信行
    (二)依法行 (三)依性行
    位三:(一)识心分别位
    (二)住心无念位 (三)虚明朗照位
    后三三:
    三通:(一)慧通
    (二)法通
    (三)性通
    三用:(一)破转之用
    (二)化机之用
    (三)妙显之用
    三德:(一)法身德
    (二)般若德
    (三)解脱德
    前三三与后三三的问题,这是一个典故。就是文喜到五台山参拜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就和他对上话了。那么他就想,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教化区,但是不等于都是圣贤,一定有凡夫。他如果以为这里都是高僧大德,就会感到很失望。所以文喜就问:“请教大师,五台山有多少僧人?”这个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个老和尚其实就是文殊的化身,答覆了一首偈子:
    “千峰顶上色如蓝,”千峰顶上就是高高山顶上,色如蓝就是平等一片当中。
    “谁问文殊谁对谈。”谁在问文殊、谁在对谈呢?这就是暗中的机在里面,意思说你所对谈的就是文殊。
    “欲知清凉多少众,”五台山的清凉寺有多少众?
    “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说前三三后三三这个典是从问“众”来的,从问“多少人”来的。

    如果以体用来体现的话,比如说无量,体性是无量无边,用处也无量无边,就很难说明问题。因为毕竟是文殊的“众”,就是教化的“众”,那么教化的众它就有区别:一个是外,一个是内。外就是金刚窟以外的那些大众,还有金刚窟以内的圣位的,这个叫内众,内圣位。这就体现了前三三和后三三的无量差别。
    前三三有很多很多,那么很多很多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古来一直没有人来解释这个问题。后三三到底是指哪些呢,也没有解释的,只是无量。我们现在就根据禅宗的一些修证过程来解释这个问题。
    这里讲的“以证法身本位为前后之界”,什么叫前,什么叫后?从修道来讲,你没有证法身本位,就是修道之位,也叫证道之前;那么证法身本位之后呢,就起用,它是本位之后,所以叫后三三。
    前三三的第一是“见三”。
    因为修行的入门就是从“见”开始的,就是认识论。没有一个认识的,就没有开始,首先从认识开始。那么认识论当中有三方面。
    第一是“依文字理解而立见”。他学了很多经教、理论,然后建立了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文字道理之上的,由思维意识来把握的,在我们佛教里面叫立见阶段。我们遇到那些教授、学者,如果他推出的一种说法,是建立见地的、知见的,就知道他这是第一个阶段,他没有开悟的。为什么呢?他的内容都是建立知见的,他这个知见你一破掉它的时候,他会抵触你的。这叫立见阶段。
    第二是“初见空寂灵知的显见”阶段,就是说他把分别心歇下来,把文字道理歇下来,不再建立分别知见,心中不存东西,这个时候有师父的引导和自己的参究,他忽然之间进入了空寂灵知的状态,就是觉性的最初步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什么都没有,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但是会自然而然地显现这个见地。就是说,他非常的清楚明了,明明白白这就是觉性,这不是别的。刚开始什么都不知道,后来一旦明白,一旦会取它,这就叫见性了,就是初见佛性的阶段。这是第二种见,叫“显见”,不是立的,它不用建立,它就明明白白,就是这样,用就可以了,时时觉照,但是它还不能活泼,还不能照见一切,还不能通达一切的,正只是显现这个见地。
    第三就是“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由这个空寂灵知的显见,时时刻刻不离无分别的见地,那么它又时时觉照了然,觉照在当下之中,就有一个了妄的过程。当妄想起来了,当烦恼升起来了,当执著来了,当境界来了,它就要觉照了妄。在了妄的过程当中,它又体验。因为了了一层,它有新的一层体会,是不断的殊胜、不断的体会的。而且很多的知见很多的说法很多的境界,在这里不断地了脱、不断地化解,就有一个了见的过程。而它的见其实在这个时候会升华为智慧,是越来越透彻、越来越明朗,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智慧是哪里来的,就是一个了见、显现的一个过程。
    这就是“见三”,这个“见三”包括很多很多人。这三个层次上,有很多人会出现。
    这第二是“行三”。
    就是以修行角度来讲。前面是见,见是佛教的认识论或者智慧论、见地论的一个过程,一种体现。行,就是说行持、用功。它又是一个范围,但它又是相融相摄的,不是分离的。
    第一种行叫“依信行”。什么叫“依信行”?就是对佛、对祖师、对自己的师父非常的相信,师父讲什么听什么,或者师父的著作里面怎么讲的他就怎么做的,这种人叫“依信行”。他是依自己对师父这种信心崇拜来修行的,但是师父要改变了,他可能要转不过来,他会停留在那里。他不灵活,他没有自己的智慧。
    第二是“依法行”。依法行就有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修行方法,有自己修行过程当中的体验,有自己所呈现的境界,这叫“依法行”。依法行是不依赖师父的,师父怎么讲不要紧的,他已经把握了,把握了师父的精髓,超越了师父的形象的执著和文字的执著。他要超越出来,依法而行。他是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去体现自己的修行历程的,这是依法行。
    第三是“依性行”。就是说他明心见性了,安住在本位上,时时刻刻地依性而显现,那么这个行就不是一种修为的过程了,它是体现的过程,这种行是最殊胜的行。但是虽然在这种行当中,不一定是圆满了,它还有染污性的。但它的立足点既不是“信”也不是“法”,它的本性以外没有信,本性以外没有法,它完全依本性而修行、而体现。这是第三“依性行”。
    那么通过上面的“见”,又有具体的“行”,那么他就有“位”。人类社会,无论你是什么人,总有你的位置,修行人也同样有你的位置。
    位置也有三种。
    第一种是“识心分别位”。按照你的意识心去分别你的见地,分别你的生活,分别你的修行,分别你的师父和境界。你一直住在这种识心的分别阶段,那么这个位置是完全凡夫状态、完全执着状态、完全对立状态的一种识心分别位。
    第二种叫“住心无念位”。他已经明心见性了,安住在觉性当中,他没有分别念,空灵觉照着,但是他没有起用,力量不大,他还需要涵养。这个位置就是圣人和凡夫之间,中间位。他快要进入圣人,但是还没有到;他已经有圣人的一点的成分,但是凡夫的成分可能更多,会影响着他,他要时时刻刻安住,不安住就会跑掉,就会受影响。这叫安住无念位。他一定要安住在这个无分别念当中,不然就会失照。
    第三就是“虚明朗照位”。在这个觉性无分别的本位上(这个本位还不是证法身的本位),就是觉性上,要虚明朗照。照什么呢?照破妄想、烦恼、境界、根身、习气等等,以这个虚明的朗照来照破一切,而且照得从粗到细,从细到微细到极细,去照一切。这个照的过程当中,觉性的功用就会体现,凡夫的世界慢慢会消融,慢慢就证入圣位,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和前面那个对起来讲,就是“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和“虚明朗照”是一致的,与“依性行”也是一致的,这三方面的结合是证入圣位的关键一步。这一步没有做好,他始终是无法证道的。虽然你的见很殊胜,见得很彻底,也是无法证圣位的。

    这是前三三。
    接下来就是后三三。
    后三三就是说,当你虚明朗照到一定的时候,一刹那之间就证入圣位,法身本位,就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的境界,那么他就具有三种“通”。
    第一是“三通”。
    第一个通就是“慧通”。慧通就是像镜子照物一样,朗照,时时刻刻是透明的,透明当中能够显照,这叫慧通。自己的心念显现、境界显现,都能够明朗地照。这是一种慧通。慧通就相等于慧眼。
    第二叫“法通”。法通呢,就是照透一切文字的、境界的、缘起的、根机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差别相。慧通是总相,就是说朗照的智慧很透明、很彻底,每一时每一刻都在这个朗照当中显现着,他不用再修。法通呢,就是对具体的事物、具体的缘起,对三藏十二部经也好,各宗各派,各种的哲学人生的道理,各种的根机各种的因缘、因果,都是照得很透,但是要个过程,这叫法通,法通位。
    第三个叫“性通”。性通是什么呢?在我们的觉性光明当中,过去、现在、未来,宇宙的万法在这里面、在因缘当中显现。它自然通达显现,能够照了无碍。这个是很微妙的境界了,就像观音菩萨证到十方圆明之后,整个境界都显现,诸佛的境界、众生的境界在性通中显现。这个是很高的境界了,叫性通。
    这三个通实在是超过六通的。六通的最后一个通才接近于慧通,就是漏尽通。漏尽通是指他没有烦恼,获得清静,但是它没有提到朗照。漏尽通之后才能显慧通的朗照,慧通的自性的朗照境界乃至通差别与圆通无碍,这个是叫三通。
    第二是“三用”。
    就是说你有这么三通,或者三通也不是说都圆满以后才达到三用的,它是交叉的、圆融的,就在这个法身本位上要起这三用。

    第一,“破转之用”。以他的光明的加持力破众生的执著,就是说,一个执著的人到他面前,他自然会知道,马上就显示出来,他用一个方便来破你,或者来转你。“破”是用智慧,把你的执著破掉。“转”是用一个方便把你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比如说你散乱心很严重,他叫你念佛,就是一种转化。如果你对世界很贪着,他给你一个极乐世界,给你另外一个东西,叫转。这叫破转之用,是第一步要达到的。

    第二步,是“化机之用”。一个人有一种障碍,心理上有一种落处,或者说,他有某一种机缘,需要见到某一个师父,在某一个地方修行,他的将来的因缘怎么样,等等一切,呈现在他的觉性当中。那么他有他的加持力来化他的机,使他契入佛道,要告诉他,你见哪个师父比较好,在哪个地方修怎么样,或者说你现在身体上有什么障碍,你的心念上有什么障碍,是智慧的障呢,还是业障呢,烦恼障呢,报障呢,等等。或者你的“机”障碍在哪里,为什么不活,为什么不透彻,等等这一切,很多很多的,非常的复杂,他都能够照机而化,化解你的机的弱处。这叫化机之用。这是又微妙一层了,甚至这个化机不一定用语言、不一定用动作的,可以是无形的。
    第三种叫“妙显之用”,妙现种种的神变境界,显现种种不可思议的力用,像极乐世界,像密宗里面的坛城,像自性光明里面的种种的变化,这里面就是有无尽的作用,叫妙显境界。如果不能妙现呢,还不行。比如说你度一个亡灵,你就要在妙显当中显现你自己是阿弥陀佛,你化作莲花来接迎他,就是妙现。就是在觉性不动当中会化作很多的光明的作用来摄持众生、利乐众生,这叫妙显之用。
    下面最后部分就是“三德”。
    一是“法身德”。证到前面的时候就是法身德的体现。法身德是怎么样子呢?就是说在宇宙当中透明的一片,安住不动,非常的寂静,就是寂光,清静的寂光当中,它是一片的,就是禅宗常常讲“打成一片”。真正在一片当中不动摇的话,就是法身本位。它是一种透明的光,也可以叫“圆光”,无内无外的,没有生死、没有来去的这一片觉性的光明,透明的无相的光体,就是法身德。这是真实存在的,非常有力量的。一个人要融入法身的话,那么会得到全部的加持,烦恼执著都会化解掉。所以法身是根本。
    由这个法身德再起第二种,叫“般若德”。般若德就是智慧朗照。这个就是他受用的妙用在里面。自受用主要是以法身德圆照觉体显现报身德的功德。这个般若德是圆明照了,具足五智、五光,自然地照了一切境界。般若德包括了前面三种通和三种用在里面,才能圆满般若德。般若德所成就的报身,有自受用、他受用的显现,它是功德无量的显现,还有报土,如极乐世界,像阿弥陀佛的报身的这个体现。

    第三叫“解脱德”。解脱德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众生能够见闻到他的名号、身像,听到他的说法,结过缘,自然会获得解脱。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好像我们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都会得到加持解脱,能够解脱一切众生烦恼执著,而且是自然的、不用作意的。佛与菩萨有这样的威力,不可思议的圣妙之用。所以说经里面常常讲,念药师佛、念阿弥陀佛等,这都是果上功德加持众生,而且众生念他相应的时候都获得解脱。而且佛经里面讲,一个见性的人,如果和某某佛有缘,自然在他的光明当中得解脱,得到加持。这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德。
    这样,整个禅人的禅修过程就是所谓的前三三、后三三,包括一切位,也就是无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