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茶马道 > 姻缘 > 宝岛版100签,观音灵签100签解签宝岛版

宝岛版100签,观音灵签100签解签宝岛版

  • adminadmin
  • 姻缘
  • 10

内容导航:
  • 观音灵签100签解签,观音灵签100签,用自己话,通俗易懂的解释。
  • 急急急!! 简绍宝岛 地理优势 就是一篇报告一类的文章 谁知到 告诉...
  • 宝岛特产的资料
  • [跪求]福州有哪些好的5年专啊,最好在3桥附近!!!
  • 第100号观音签求工作,签词革旧改新事可期,庭前枯木舟生枝,若逢鼠尾牛 ...
  • 观音灵签100签,求解签
  • Q1:观音灵签100签解签,观音灵签100签,用自己话,通俗易懂的解释。

    提起100签解签,大家都知道,有人问100签,用自己话,通俗易懂的解释。另外,还有人想问求解第一百签,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解签 100签,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签,用自己话,通俗易懂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00签解签

    宝岛版100签,观音灵签100签解签宝岛版,第1张

    1、签解签:签,用自己话,通俗易懂的解释。

    变与君知——(我来)把、神等精灵运变的道理说给你知。

    痴人说事转——(对)没有悟通人事道理的人谈说事情,只能是越说越迷糊(因为不能突破自己)。

    老人求得去——(如果你是位)老人求得了这枚,1—100签解签。

    不如守旧待时来——还不如安安心心、安分守己,颐养天年。这两句是说,人老了就不要求签了,如果活了一辈子还不能通达事理,求签也没

    有什么用处。给自己摇一卦。

    这是一签,不是给人迷津的。主要意思是说,前面99签的道理尽管说尽人事,但是对有些糊涂人来说,怎么说都是晕头转向,还不如安天命! 华易。

    2、签解签:求解百签

    此乃神签,所有厄运,坏事即将终结,全新的生活马上来临,恭喜你,善心,一切归,大吉大利

    3、签解签:解签签

    此签诸事不利。大作福力,可

    4、签解签:签,求解签

    →一佰签→下签→古人→三教谈道→亥宫变与君知痴人说事转

    老人求得去不如守旧待时来31签深度解析。

    ■灵变即

    ■若求二签肯定前签勿生心

    诗意→此卦守常勿动之象凡事宜待时吉也

    解曰完满尽报君加信旧勿动待等时至

    此是满签诸事不利大作福力可■三教谈道

    北周武帝时三教(儒释道)互相排斥

    皇帝召集大会辩论经过三次争辩第11签问姻缘。

    没得结论道在我教理存我方争执不止痴事一桩抽到100签什么后果。

    百签有些事可违但不可做兄弟切记希望好好回顾一下

    希望对你有帮助

    5、签解签:签,求精通解签得解个签

    是说让你别再到处求签了。

    还告诉你,求人不如求己。

    我也告诉你,不要过于执迷。

    解签 100签

    耐心等待一段时间,你一味的追他,效果可能不好,因为他可能更加轻视你。

    希望你能够理解。

    6、签解签:第签,求姻缘。求解签

    顺其自然,姻缘自然成

    海枯石烂,携手百年!

    7、签解签:签全解

    求婚姻的帮我解释一下签中的意思求的是五十四签…反.对算命卜挂,所以不可能有。不要信。[阿难分别经]…

    8、签解签:签解签最全签辞解释(宝岛版).

    以上就是与签,用自己话,通俗易懂的解释。相关内容,是关于100签,用自己话,通俗易懂的解释。的分享。看完100签解签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Q2:急急急!! 简绍宝岛 地理优势 就是一篇报告一类的文章 谁知到 告诉...

    一、 地理与居民
    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相隔约300公里;西隔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山系与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 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据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厦门与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大陆移民始从厦门移往。相似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两地人民情同手足故乡情。这种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关系使厦门成为与各项交流交往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经贸交往的集中地。
    二、 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岛。
    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早期住民是现今少数民族的祖先。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元、明两朝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日益强大,明处境艰难之时,侵入。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郑成功在进军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一向属于中国”,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
    中法战争以后,清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划为单一行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宣告:自即日起,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Q3:宝岛特产的资料

    一、 地理与居民
    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相隔约300公里;西隔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山系与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 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据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厦门与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大陆移民始从厦门移往。相似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两地人民情同手足故乡情。这种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关系使厦门成为与各项交流交往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经贸交往的集中地。
    二、 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岛。
    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早期住民是现今少数民族的祖先。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元、明两朝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日益强大,明处境艰难之时,侵入。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郑成功在进军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一向属于中国”,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
    中法战争以后,清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划为单一行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宣告:自即日起,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Q4:[跪求]福州有哪些好的5年专啊,最好在3桥附近!!!

    开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诏相溥之子王�唐相涉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还有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王审知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审知如此爱护文人,使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文学大师——谢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的亲密朋友,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九屈全国委员会委员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儿童节出任校长。冰心4岁时随家迁往东烟台,便生活在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格,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辛亥革命后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建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下,她在1919年8、9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以《繁星》、《春水》两个集子为代表推动了新诗初期的"小诗"写作潮流。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力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1926年她在国外学成,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同时仍创作不辍。作品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等。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她和吴文藻先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坚持写作75年,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札》等。她创作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曾因此获黎巴嫩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

    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福建泉州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东)人。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国姓"将军忠君爱国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到日本经商,娶田川氏为妻,所以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生于日本平户(今长崎县松浦郡)。明末的腐败、民不聊生。郑芝龙稍后经常往来闽粤间,亦商亦盗,崇祯二年(1629年)受明朝招抚,任游击将军,又升为总兵。郑成功7岁时返国,在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从师学习。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郑芝龙后来被弘光帝封为南安伯,郑成功曾随他到南京读书。1645年,弘光政权覆灭后,郑芝龙和其弟郑鸿逵、黄道周等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做皇帝,改年号为隆武。郑芝龙被封为太师平国公,权势最大。那时,郑成功已22岁了,能文能武。郑芝龙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为儿子争取仕途,便带郑成功拜谒隆武帝。接见之后,隆武帝见到郑成功少年英俊,谈吐不俗,满腔热忱,产生了好感。于是就问他:怎样才能挽救当前的危局。郑成功对弘光小朝廷的腐败感触很深,就用岳飞说过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来回答。隆武帝认为他的意见切中时弊,君臣谈得很投机。隆武帝感慨地说;"可惜我没有公主,否则就招你做驸马。你一定要尽忠报国,千万不要忘记!"当即赐他和皇帝同姓,把他的本名"森"改为"成功"。此后,人们都称他为"国姓爷"。
    郑成功心怀忠义,肝胆照人,和他父亲的暗怀二心截然不同。隆武帝多次派郑成功带兵去援救建昌、南昌、铅山等地,他都英勇地完成了使命。1646年3月,他向隆武帝陈述抗清之策,认为必须"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可是由于实权掌握在郑芝龙手里,隆武帝的旨意如果郑芝龙不点头便行不通。郑芝龙甚至暗害与他不和的大臣。名臣黄道周因此愤然离开,自己去征募义兵抗清,不久便壮烈牺牲。有一次在便殿里,郑成功见皇帝闷闷不乐,便叩问是不是因为他父亲不尽忠的缘故,并叩头说:"臣愿以死奉卫陛下,刀山火海也决不变心。"隆武帝听了很高兴,立即封年轻的郑成功为忠孝伯,拜御营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
    谏父拒降矢志抗清
    郑成功奉隆武帝之命,去救赣州等地的危急,后又赴漳州、泉州等地去招募兵士,希望建立一支新军,以完成抗清复明的大业。但他父亲郑芝龙开始时只是消极抗战,后来竟暗中和已降清的洪承畴挂上钩。
    1646年8月,清军入闽,郑芝龙拥兵不战。隆武帝获悉仙霞关失守,自延平出奔汀州。清军进攻计卅,隆武帝被擒身亡。20天后,福州也陷落。
    汀州失守后,郑芝龙回到安平镇,和满清大臣博洛暗中联系,准备投降。郑成功坚持要抗清,痛哭流涕,多次苦谏父亲,并提出继续抗清的办法,请父亲千万不要做叫子孙后代笑骂的事,但郑艺龙不听忠告。郑成功又请他叔父郑鸿逵规劝他父亲,郑芝龙照旧不理,终于在11月中到福州降清,被执送北京。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稍后被清兵侮辱,愤恨地了。
    郑芝龙降清后还派人捎信给郑成功,要他一起降清。在那"父为子纲"的封建时代,儿子应当绝对服从父亲,但郑成功仍坚持抗清,他回复说:"只听说父亲应该教子尽忠,没听说有教子投降敌人的。"整军经武不断出征
    郑成功听说清兵到处烧杀淫掠、母亲在家乡死节的事,悲愤万分,他先后在孔庙和母亲坟前祭告,表示报仇决心。接着,他与陈辉、洪政等人招集旧部,并招贤纳士,起兵海上,誓师抗清。他以厦门、金门,还有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为基地,开始了扩大力量整军经武的活动。
    郑成功从23岁到32岁这近十年期间,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加紧了扩军练兵活动。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清廷和他父亲的诱降活动,还不断出击清军,成为东南人民抗清复明的一面旗帜。
    1656年7月,郑成功派遣中提督甘辉为元帅率军北上,首先从海上攻克闽安镇。接着,郑成功亲率大队舟师进逼福州城,入南台,夺居其桥,登岸扎营,分兵守乌龙江、洪塘、水口、连江岭等地。他派人侦知福州城大兵少,就命令攻打。由于传令的船只丢失谕帖,大部队未到,只有南台、潭尾处打了一阵,获胜。可是郑成功未防福州外围清兵骁骑驰援,只好退保闽安镇和罗星塔一带。他亲自察看地势,决定在此建立抗清基地,下令增筑土堡寨城。另外,他派兵攻克连江县,屯兵北岭以窥福州,还巡视闽清永福港肖家渡,派设水师。年底,进攻罗源、宁德,袭杀清军。直到1657年9月,闽安镇失守,才回师厦门。这一年,南明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
    郑成功在福建奋战多年后,决定兴师北上。1658年农历七月,他率兵十余万,大小战船数十艘,联合鲁王部将张煌言的抗清队伍,开始北伐。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发,连克瓜州、镇江,进逼南京。他曾满怀激情写了一首诗:"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由于他屡战屡胜,麻痹轻敌,战略失策,在南京大败,只好退出长江,回到厦门。
    收复建设
    郑成功回到厦门后,曾奋起反击清廷大军的进攻,守住厦门。清军主将达素兵败回福州后。但此时,清朝在全国已逐渐形成统一局面,可以集中更多兵力围剿郑成功。面对这种局势,郑成功经周密的思考,决定收复,以作为长期的抗清基地。这也是他多年的愿望。
    于1624年和1626年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和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兰殖民者打败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全岛,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率领250O0名官兵,大小战舰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于四月一日(4月29日)到达西南的鹿耳门港外。因遇上涨潮,有人引航,船队迅速直抵赤嵌城附近的禾寮港靠岸。荷兰殖民者发现,惊呼"神兵从天而降"。在海战中,郑军用火船击沉荷兰主要舰只赫克托号船;在陆战中,又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110余名官兵。郑成功指挥围攻赤嵌城,用断水的办法逼迫荷军守将描难实可于五月四日率军出降。郑成功一面指挥军队围困荷兰殖民者首府城(今安平),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经济建设。在围困城八个月后,于顺治十八年(1662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轰击并占领城东的乌特利堡,逼攻城。十三日(2月1日),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献城投降。郑成功终于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的岛。他在《复台》一诗中写道:"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在,按大陆政制,建立了行政机构,制定了一套法律,兴办教育。在经济上,他实施屯垦,鼓励"寓兵于农",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并奖励大陆东南沿海人民迁台定居,以参加农业生产,推广先进农耕技术。他特别重视搞好同高山族人民的关系,支持高山族人民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因多年转战南北,操劳过度,不幸病逝,年仅39岁。他死后,人民和大陆人民都怀着炎黄深情一直在纪念他。直到现在,闽南和各地还保留着郑成功的庙宇和不少史迹。福州闽江口人民把郑成功停舟之处,命名为"郑舟进",沿用至今。他收复、建设的卓著的历史功勋,将永垂史册;他的英名,将与祖国的宝岛共存;他那爱国爱民英勇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
    左海伟人——林则徐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一字元抚;闽侯县人。左海伟人,民族英雄。
    幼承庭训 刻苦向学
    林则徐生于书香门第,父林宾日乃秀才,却是贫儒。母陈帙贤慧能干,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他幼承庭训,受家庭良好熏陶,形成俭朴、正直、勤勉、胆略超人的品格。家虽清贫,能刻苦向学。一日,其父领二十多位学生到鼓山春游,攀上绝顶峰,观赏福州城景色。父命诸生各咏一首"折枝诗",第一唱要把"山""海"两字嵌在七字句的第一字。他才思敏捷,立即吟就:"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其父摸摸他的头说:"莫道吾儿头无角,他年成龙未可知。"他也因此被传为"神童"。他14岁考取秀才。20岁中举人。同年与郑大漠之女郑淑卿结婚。24岁,他以二甲四名中了进士,从此,他经历了宦海浮沉的一生。
    摘取数学皇冠明珠——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福州市人。1933年5月22日生。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
    少年立志夺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一次听到沈元教授在讲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时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话萌发了少年陈景润立志学习数学的动机。
    陈景润高中还没毕业,于1950年以同等学历考进厦门大学,攻读数学专业。1953年秋,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当中学数学教师。陈景润善于从事研究而不善于讲课,对此,他感到很苦恼。但是,他对工作又很负责任,仍坚持着一面教书,一面进行数学理论探讨,日久天长,他终于积劳成疾。在病中,他偶然得到一本华罗庚教授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就如获至宝刻苦地研读起来。
    陈景润的情况,被爱才若渴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来北京开会时知道了。王亚南找陈景润谈话后认为,从陈景润的发展来看,留在北京教中学数学,还不如调回厦门大学让他从事研究工作更有利。于是,通过组织手续把陈景润调回母校,安排到图书馆当管理员,给他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深入到数学的王国自由地驰骋着。应该说,陈景润事业有成,少不了王亚南的关怀。
    不是天才是"慢才"
    陈景润在厦大图书馆里,如痴如醉地对《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进行深入地研究,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论文《他利问题》,并把它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华罗庚教授。
    华罗庚看了陈景润的论文后,认为他很有培养前途,建议把他调到北京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1996年底,先后写了40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被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的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
    在中科院的办公楼里。有一天,陈景润问数学家林群(院士):"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等于零呢?"林群告诉他,如果硬算,要算10年。但是一个月后,陈景润告诉林群说:"我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过了不久,陈景润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一个三元五次多项式,怎样找出所有的解答?"林群说,这像是海底捞针。可是,大约又过了一个月,陈景润告诉他说:"全部解答都找到了,不信你可以一个一个代到方程去。只要肯花时间。"林群认为,陈景润不是天才而是"慢才",一个问题要他马上回答,他会答不出来,但几天以后,他回答问题比谁都深刻,他能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激光束穿透钢版,这也就是陈景润的超人之处
    "陈氏定理"的诞生
    为了深入研究歌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已掌握英、俄两门外语的基础上,又自学了德、法、日、意和西班牙语。他认为多掌握一门外语,就是多了一双观察世界数学成果的眼睛。同时,在数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艰辛的探索。如在"圆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研究结果。 1966年5月他在《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他已证明过的(1+2)的成果。著名数学家闵嗣鹤教授审核了他2O0多页的论文原稿,确认了陈景润的证明正确无误。建议他加以简化。陈景润夜以继日,每夜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七易寒暑,推算的稿纸有六麻袋。终于诞生了著名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篇论文中的定理,被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德国数学家李希特誉为"陈氏定理",是"筛法"的光辉顶点。这一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并推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英国数学家赞扬陈景润"推动了群山"。
    "数学家的时间以分秒计算"
    陈景润惜时如金遐迩闻名。在愚昧加疯狂的十年"文革"期间,造反派把他关在一间小屋子里逼他写检查,夜里灯光昏暗他又近视眼看不清,就把坐的凳子搬在桌子上,靠近那距天花板仅有一米长电线的灯光写字。负责看守陈景润的造反派误以为陈景润要,打开房间一看,他在借着灯光写检查,他就上前喝道:"陈景润写检查为什么要爬那么高?"陈景润告诉他自己因视力不好,不得不然。造反派从陈景润手中夺下他写的"检查"一看。全是一些他看不懂的公式。那造反派火了,撕碎了陈景润的演算公式,大骂陈景润"顽固不化"。
    另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他大哥陈景桐与陈景润相见的事。陈景润幼时丧母,大哥陈景桐与大姐陈瑞珍曾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陈景桐在陈景润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陈景桐每次到北京开会都要去看望弟弟。有一次因为觉得去弟弟住处中关村找不方便,就约他到所住的宾馆来会面。不料陈景桐临时被朋友约去登长城,因交通受阻未能准时回来,致使陈景润在宾馆等候了半点钟。在这期间,陈景润只得拿出带在身边的数学杂志来看。两个女服务员望着这位衣着朴素的客人窃窃私议:"你看他皮鞋裂口,穿着不一样颜色袜子的人,还能读洋文……"正在这时陈景桐回来了。陈景润给哥哥的见面礼是毫不客气的批评:"你浪费了我这么多的时间,你知道我的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吗?"陈景桐很了解弟弟的心情,急忙解释是因交通所致,不是别的缘故,陈景润的脸色才由阴转晴,兄弟二人这才亲热地诉说着思念之情。

    Q5:第100号观音签求工作,签词革旧改新事可期,庭前枯木舟生枝,若逢鼠尾牛 ...

    革旧改新事可期——这个事情是可以期待的,和改革有关,旧的过去,新的来临。
    庭前枯木舟生枝——看上去好象没什么指望的,已经出现生机。不要放弃。
    若逢鼠尾牛头上——如果遇到子丑相交的时候,包括年、月、日、时。
    贵人相招不用疑——有贵人招你,不需要存疑。
    这是求工作,也就是说,事可成,有贵人相助,耐心等候就OK。

    Q6:观音灵签100签,求解签

    卦守常勿动之象。凡事宜待时吉